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July, 2006

往生净土神咒

  往生净土神咒,全称“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”,简称往生咒,是《早晚课诵集》中十小咒之一。   神咒原文:   南无阿弥多婆夜。哆他伽多夜。哆地夜他。   阿弥利都婆毗。阿弥利哆。悉耽婆毗。   阿弥唎哆。毗迦兰帝。阿弥唎哆。毗迦兰多。   伽弥腻。伽伽那。枳多迦利。娑婆诃。   往生净土神咒注音:   nā mó ā mí duō pó yè。duō tuō qié duō yè。duō dì yè tuō。   ā mí lì dū pó pí。ā mí lì duō。xī dān pó pí。   ā mí lì duō。pí jiā lán dì。ā mí lì duō。pí jiā lán duō。   qié mí nì。qié qié nuó。zhǐ duō jiā lì。suō pó hē。   发音注解:   南无:发音(nā mó),今人多读成南(ná拿)无(mó摩)。   阿:应该读成(ā啊),“阿弥多婆夜”梵译实际上是“阿弥陀佛”的意思。而南怀谨先生有针对“阿弥陀佛”的“阿”字发音的开示。   他:古音读(tuō托)、(tuó陀)。   伽:读(qié茄)。   都:咒内此处读音为(dū督)。   毗:发音为(pí皮)。   耽:读作(dān丹)。   迦:读(jiā加)。   腻:读音(nì逆)。   伽伽那:“那”读成(nuó古音“娜”)。   枳:发音(zhǐ止)。

黄庭坚

黄庭坚(1045—1105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黔安居士,八桂老人。北 宋诗人,书法家。修水县人。其父黄庶(字亚父)庆历二年(1042)进士,仕不得志,遂刻意于文词,作诗学杜甫,有《伐檀集》传世。舅父李常(字公择)也 是一位诗人兼藏书家。使黄庭坚从小生长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。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,五岁能背诵五经,七岁写过一首《牧童诗》:“骑牛远远过前村,吹笛风斜隔岸闻。多少长安名利客,机关用尽不如君。”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。舅父有时亦来黄家,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,他能对答如流。李常为之惊奇,称他有“一日千里之功。” 嘉佑三年(1058年),其父黄庶在康州(今广东省德庆县)任上逝世。由于家境不太富 裕,黄庭坚才十五岁,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。嘉佑六年,他在扬州(今江苏省扬州市)认识诗人孙觉(字莘老)。孙觉推崇杜甫,认为杜甫的《北征》诗胜过 韩愈的《南山》诗。而另一诗人王平甫却认为《南山》诗比《北征》诗好,两人反复争论,都不能说服对方,时值庭坚在座,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,他说:“若论 工巧,《北征》不及《南山》。若书一代之事,以与《国风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相为表里,则《北征》不可无,而《南山》虽不作,未害也。“(范温《潜溪诗 眼》)当时庭坚仅十七岁,而他一席之言,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,结束一场争论。从此,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,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。 嘉佑八年,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,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,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。正在饮酒 间,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: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,而他不在其内。席上落第者纷纷散去,而庭坚仍若无其事,自饮其酒,饮罢,又与大家一同看榜,毫无 沮丧的神色。英宗治平三年(1066年),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。诗题是《野无遗贤》,主考李洵看到他试卷中的“渭水空藏月,传岩深锁烟”,不禁拍案叫好。 说黄庭坚“不特此诗文理冠场,他日有诗名满天下。”就此中了第一名。第二年春天,再到汴京(今河南省开封市)参加礼部考试,中了三甲进士,登上仕途。初任 余干县主簿,后调汝州叶县(今河南省叶县)县尉,途中写了一首《冲雪宿新寨不乐》诗:县北县南河日了,又来新寨解征鞍。山衔斗柄三星没,雪共月明千里寒。 小吏有时须束带,故入频问不休官,江南长尽梢云所,归及春风斩竿竿。”抒发开始走向仕途,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。熙宁五年(1072

书到今生读已迟

“书到今生读已迟”这句话是清朝一位进士袁枚(字子才,诗人,著有《随园诗话》行世)说的,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(字山谷)的故事。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,在县志里记载着他的故事,他的诗书画,称为三绝,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,世称苏黄。    山谷得中宋朝的进士之后,被朝廷任命为黄州——芜湖的知州,他就任时才二十六岁。有一天他在午睡,做梦走出州衙,来到一处乡村,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 婆,站在一家门外的香案前,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,口中喊叫人的名字,山谷走近前去,看那碗面还热气腾腾,似乎很好吃的,不自觉的便端起来吃,吃完回衙,一 觉醒来,嘴里还有芹菜香味,梦境甚清晰,但以为作梦而已,山谷还不在意。    次日午睡,再梦如昨,口中又有芹菜香。于是大感奇异,遂起身步出州衙,循着梦中道路行去,行至老婆婆家门外,扣门进去,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,问她有无 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。婆答:“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,因为她在生喜欢吃芹菜面, 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,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。”山谷问:“你女儿死去多久了。” 婆答:“已经二十六年了。”山谷心想,自己正是二十六岁,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。遂再问她女儿在生的情形,家中还有些什么人?婆答:“我只有一个女儿,她 在生喜欢读书,信佛吃素,很是孝顺,但不肯嫁人。并说求来世转男身,做文学家。到二十六岁生病死了,死的时候,她说还要回来。”山谷问:“她的闺房在那 里,我可以看看吗?”老婆婆手指着那间房说:“就是这一间,你自己进去看,我给你倒茶去。”山谷走进房里,只见卧床桌椅之外,靠墙有一个大柜还锁着。山谷 问:“里面是些什么?”婆答:“全是她的书。”问:“可以开吗?”婆答:“锁匙不知她放那里?所以一直无法打开。”山谷心中想了一下,记起锁匙的位置,便 告诉老婆婆找出锁匙,打开书柜,发现许多稿,山谷细阅之下,原来他每次试卷的文章,竟然全在这里,而且一字不差。山谷此时心中完全明白,他已回到了前生的 老家,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,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。于是山谷跪拜在地,口称母亲,说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,然后回州衙带人来迎接老母,奉养终身。   山谷在州衙后园植竹一丛,建亭一间,命名“滴翠轩”,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,自题像赞曰: “似僧有发,是俗无尘,参梦中梦,悟身外身。”   从这首赞,亦可以证明山谷的转世故事,为真实不虚也。   这故事有五点值得研究:   (一)确实有轮回。山
Bezirksamt Bergedorf. Wentorfer Straße 38. 21029 Hamburg . 1. neue Anschrift melden bei Uni 2. an- und abmelden bei Bürgersamt 3. DAK 4. Philips